樟子松( Pinus sylvestris var. mongolica Litv. )为松科大乔木,又名海拉尔松(日)、蒙古赤松(日)、西伯利亚松、黑河赤松,欧洲赤松的变种,分布在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等地,生长于海拔400米至900米的地区,多生长在砂地、山脊、向阳山坡及石烁砂土。树皮呈黑褐色,表面为裂片状不规则剥离;边材黄白色,窄,心材浅红褐;纹理直而略均匀,结构中;年轮明显,木射线细,树脂道在肉眼下为点状或孔状。樟子松是中国三北地区主要优良造林树种之一,树干通直,生长迅速,适应性强。嗜阳光,喜酸性土壤。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固定沙丘上有樟子松天然林。解放后,人工林有很大发展。东北和西北等地区引进栽培的樟子松,长势良好,而在辽宁省章古台沙地引进栽培的樟子松,已经是绿树成荫,防风固沙效果显著。
目录
1形态特征
2生长习性
3地理分布
4经济价值
生态价值
木材防腐
5栽培技术
选种
繁殖栽培
幼林生长
造林技术
培育技术
病虫防治
6造林工程
1形态特征
樟子松
樟子松(5张)
乔木,高达25米,胸径达80厘米;大树树皮厚,树干下部灰褐色或黑褐色,深裂成不规则的鳞状块片脱落,上部树皮及枝皮黄色至褐黄色,内侧金黄色,裂成薄片脱落;枝斜展或平展,幼树树冠尖塔形,老则呈圆顶或平顶,树冠稀疏;一年生枝淡黄褐色,无毛,二、三年生长呈灰褐色;冬芽褐色或淡黄褐色,长卵圆形,有树脂。针叶2针一束,硬直,常扭曲,长4-9厘米,很少达12厘米,径1.5-2毫米,先端尖,边缘有细锯齿,两面均有气孔线;横切面半圆形,微扁,皮下层细胞单层,维管束鞘呈横茧状,二维管束距离较远,树脂道6-11个,边生;叶鞘基部宿存,黑褐色。雄球花圆柱状卵圆形,长5-10毫米,聚生新枝下部,长约3-6厘米;雌球花有短梗,淡紫褐色,当年生小球果长约1厘米,下垂。球果卵圆形或长卵圆形,长3-6厘米,径2-3厘米,成熟前绿色,熟时淡褐灰色,熟后开始脱落;中部种鳞的鳞盾多呈斜方形,纵脊横脊显著,肥厚隆起,多反曲,鳞脐呈瘤状突起,有易脱落的短刺;种子黑褐色,长卵圆形或倒卵圆形,微扁,长4.5-5.5毫米,连翅长1.1-1.5厘米;子叶6-7枚,长1.3-2.4厘米;初生叶条形,长1.8-2.4厘米,上面有凹槽,边缘有较密的细锯齿,叶面上亦有疏生齿毛。花期5-6月,球果第二年9-10月成熟。
樟子松的雌球花、球果种鳞的形状、小枝的色泽以及针叶的质地与欧洲赤松都相似,惟老树树干下部的树皮较厚,深纵裂,灰褐色或黑褐色,上部树皮黄色至褐黄色,裂成薄块片脱落;针叶长短变异颇大,最长可达12厘米,径1.5-2毫米,冬芽淡褐黄色等形态特征与欧洲赤松不同。樟子松的树形因生长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:生于大兴安岭山区的树木树冠成尖塔形,树干端直高大;生于海拉尔以西与以南砂丘地区的树木,则树冠平顶,树干较短。这两种类型是否需要划分,有待进一步研究。[1]
樟子松
樟子松
植物形态
中国植物图像库(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)提供并参与编辑
樟子松全株樟子松全株(3张)
樟子松根茎樟子松根茎(2张)
樟子松枝叶樟子松枝叶(2张)
樟子松花果樟子松花果(10张)
2生长习性
为喜光性强、深根性树种,能适应土壤水分较少的山脊及向阳山坡,以及较干旱的砂地及石砾砂土地区,多成纯林或与落叶松混生。[1]
樟子松耐寒性强,能忍受 -40 — -50 ℃ 低温,旱生,不苛求土壤水分。树冠稀疏,针叶稀少,短小,针叶表皮层角质化,有较厚的肉质部分,气孔着生在叶褶皱的凹陷处,干的表皮及下表皮都很厚,可减少地上部分的蒸腾。同时在干燥的沙丘上,主根一般深 1 — 2 米 ,最深达 4 米 以下,侧根多分布到距地表 10 — 50 厘米 沙层内,根系向四周伸展,能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。1967 年是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比较干旱的年份,六月份固定沙地 0 — 125 厘米 沙层含水量为 2 — 3% , 12 年生落叶松因干旱大部分死亡,杨树等阔叶树种的叶子黄枯或部分脱落,而樟子松仍然正常生长。
樟子松是阳性树种,树冠稀疏,针叶多集中在树的表面,在林内缺少侧方光照时树干天然整枝快,孤立或侧方光照充足时,侧枝及针叶繁茂,幼树在树冠下生长不良。樟子松适应性强。在养分贫瘠的风沙土上及土层很薄的山地石砾土上均能生长良好。在章古台沙地上曾先后栽植针阔叶树种30余种,唯樟子松能适应沙地不同部位环境条件,即使在条件最差的丘顶也能生长。此外,在榆林,伊克昭盟等地区沙地上也生长良好。过度水湿或积水地方,对其生长不利,喜酸性或微酸性土壤。在黑龙江林科院肇东实验林场薄层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上 pH7.6 — 7.8 总含盐量 0.08% ,生长发育良好, pH 值超过8,含碳酸氢纳超过 0.1 即有不良影响。
樟子松抗逆性强。据调查10年生油松曾受到松针锈病的危害,而相邻的樟子松受害较轻;对松梢螟危害与油松相比亦有较强的抵抗力;辽宁南部地区,赤松、油松均遭松干蚧危害,唯独樟子松未发现受害。
樟子松寿命长,一般年龄达 150 — 200 年,有的多达 250 年,在章古台的条件下,5龄以前的生长缓慢,6—7 年以后即可进入高生长旺盛期(每年高生长量30— 40厘米),如人工固沙区21年生樟子松平均高达 8.6 米 ,胸径 14.8 厘米, 10.4 米 ,胸径 25 厘米。
3地理分布
产于黑龙江大兴安岭海拔400-900米山地及海拉尔以西、以南一带砂丘地区。
蒙古也有分布。[1]
4经济价值
樟子松防腐木
樟子松防腐木
材质较强,纹理直,可供建筑、家具等用材。
生长在平缓固定沙地上的 10到12 年生樟子松林修枝间伐,每公顷可获得烧材18000到20000斤,椽材 450到640 根(径粗 4 -5 厘米 ,长1 -1.5 米 )。20-23 年时每公顷保存 2000-2300 株的情况下,可间伐出产小杆材 650-840 根(径粗 8 -10 厘米 ,长4 -5 米 ),间伐后立木平均胸径11.6 厘米 ,树高 8.2 米 ,每公顷蓄积量 76.6 立方米。树干可割树脂,提取松梨及松节油,树皮可提取拷胶。
气干密度422kg/m3;木质硬度、密度适中、物性指标中等,握孔力中;纹理细直、木纹清晰,变型系数较小;干燥、机械加工、防腐处理性能较好;油漆和胶接性能一般。防腐后易于油漆和染色。是中国防腐木材主选原材料,一般最长造材料规格为6米。
生态价值
树形及树干均较美观,可作庭园观赏和绿化树种。由于具有耐寒,抗旱 、耐瘠薄及抗风等特性,可作三北地区防护林及固沙造林的主要树种。沙地造林成活后,随着林木生长,不仅风蚀减少,枯枝落叶增多,并且具有防风阻沙改变环境的作用。
木材防腐
(别名:蒙古木、海拉尔松)
主要产地:大、小兴安岭,内蒙古、俄罗斯、北朝鲜等